臺灣在經濟起飛的年代,曾經在西方國家大打廣告,「來臺灣投資!我們禁止勞工罷工!」這個標語成為宣傳的最有利口號,堂而皇之,卻也非常有效。各國廠商為了追求更加低廉的勞力成本,以及穩定的產出,臺灣成為非常好的投資對象。某些研究國家發展的學者們提出了一套看法,比較日本、臺灣、南韓經濟發展成功而拉美或東南亞國家失敗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儒家文化下的勞工刻苦勤勞,並且節省」。
在安份守己、勤肯樸實的思維邏輯背後,是勞工運動空間的貧乏與權利意識的蒙昧。這些幾十年前苦過來的長輩們,現在成了我們這輩的上司、老闆、長官,而我們則成了他們口中禁不起磨練的草莓族。直到現在,東亞國家的平均每日工作時數仍然是全球之冠,臺灣的上班族被要求加班總有千百個理由,準時下班的很奇怪。不管是為了配合客戶的時差而工作到半夜,或者以「責任制」作為理由營造大家都加班的努力假象,雖然雇主省下了加班費,但也變相出現員工裝忙以應付加班時間的情形。
大陸的工資現在出現上漲的壓力,主要是從富士康宣布為勞工加薪以後,其他工廠的員工也開始要求待遇要有所提升。富士康跳樓事件之後,鴻海集團的因應對策之一是廢除員工自殺也給予慰問金的制度。姑且不論員工自殺企業還要發慰問金的制度本身合不合理,從富士康的處理態度可以看出,他們對問題的根本原因理解是,「還是錢的問題」。
也許對於大老闆們來說,公司的營運績效好不好,如何跟股東交代等等,是關心的主要議題;而在商言商,用錢來思考問題也未必需要特別去苛責。但是如果只把勞工視為整家公司的一顆螺絲釘,鬆了就鎖緊、運作不好就上油、壞了就換一個,讓人聯想到一個馬克思提出來的觀念:異化。勞工工作偷懶就逼緊,勞工喊累就是禁不起磨練,忽略了勞工身為一個人,也需要維持基本生活品質,和作為一個人所需要的基本尊嚴。
本文並非忽略年輕一輩或者勞工們自己不努力的因素,實際上有一些人的確並不努力充實自己,不問自己做了什麼就抱怨自己只領多少薪水。但是,我們的社會整體來說,太過一面倒地為雇主說話,不去檢視一個努力、積極的大學畢業生,如果工作找來找去薪水還是只有22K,是不是把人才當奴才對待?人力銀行與雇主不斷釋放出「平均薪資很低」 的消息,究竟是真的不景氣到出不起錢?還是透過放出這種消息來合理化自己給低薪的行為?資方跟人力銀行具有資訊優勢,社會新鮮人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很容易被當免洗筷來用,反正便宜,能用盡量用,操壞丟了也不心疼。受害的不只是勞工,資方省了蠅頭小利,長遠來看也對企業沒有好處。
本文刊登於美麗島電子報,2010/6/30,原文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