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簽訂之後,臺灣內部討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面向,一為程序問題、二為實質問題。程序問題即是對簽署、審議,甚至公民議決等方式進行討論;實質問題則以先前的雙英辯論後續發酵為顯例,著重討論簽訂之後對臺灣可能遭受之衝擊與好處。如果以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看,臺灣看ECFA的問題,其實焦點是在統獨、民主程序以及全球化與反全球化。
法新社訪問某位臺灣政治分析家的報導,便呈現出ECFA問題當中,臺灣人民的政治焦慮。該分析家認為,ECFA的癥結在於,中國必須說服臺灣內部的人民,這個協議簽訂之後,中國並沒有其他政治動機。
有別於臺灣內部的爭論,國際上媒體的反應不一。美聯社評論為這樣的情形下了一個註腳:北京高調讚美,臺北激烈辯論,以及華盛頓冷靜地接受。嚴肅面對此一協議的還抱括了南韓跟日本,南韓朝鮮日報專文評論,強調要能達成這樣的成就,唯有雙方自制跟讓步,並且以追求互惠為長遠目標才可能成功。對比之南北韓局勢在數年前也曾熱絡,頗有種今非昔比的感覺。
日本的反應便更加劇烈,讀賣新聞認為ECFA將會重塑亞洲貿易的樣貌,特別是東北亞目前仍沒有任何一個FTA。日本目前的策略是希望能先跟南韓談好FTA,然後再一起跟中國談判,以希望能夠擁有更大的籌碼,但南韓顯然已經等不及了。原先日韓對與中國FTA興趣缺缺,主因是國內農業以及智慧財產權等問題,但中國是南韓最大的貿易夥伴,南韓對中國出口中的60%,共14項關鍵產品,包含液晶螢幕、半導體以及石化產品,都跟臺灣有直接競爭關係。
ECFA簽訂之後,南韓的產品競爭力直接受到衝擊,因而使得南韓不得不加快腳步與中國洽談自由貿易協定。
日本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得不一反過去態度,要開始著手與中國進行FTA的談判;另一方面,日本的企業則開始準備投資臺灣,認為透過與臺灣企業的策略聯盟,可以經由臺灣進入中國大陸。日貨在中國,由於民族情感因素銷售不佳,三不五時還可能因為南京大屠殺紀念或者教科書問題被杯葛抵制。但是若透過與臺灣廠商的合作,在大陸開拓市場將值得期待,ECFA簽訂後,又多了關稅減免的誘因,日本企業投資臺灣的誘因將更加強烈。
儘管如此,國際媒體也普遍認為,ECFA的確會將臺灣更往中國經濟圈的方向推。因此,如何面對ECFA簽署後的情勢進行操盤,臺灣的確需要一個好的舵手,穩定的政府來帶領。
一如過去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我們不能只看到起飛的成果,還要想到當時臺灣被迫離開聯合國、中美斷交、石油危機等等國際困局。對於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提供一個穩定且適合發展的環境,這同時包含經貿自由化與國家經濟主體性的維持。我們不能因為害怕風險而無所作為,但卻可以要求督促政府掌握國際情勢契機之餘,也採取避險作為。
原文刊載於美麗島電子報,2010/7/7,原文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