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ECFA與22K

這些日子以來ECFA與22K的議題被社會廣泛討論,加上官員不得體的言論,頗有火上加油之勢。對於反對馬政府的人們來說,這兩個政策導出的結論都是昏庸政府不諳民情、不得民心的最佳寫照,也更加落實了賣臺的指控。然而如果我們針對政策來進行分析,ECFA與22K所呈現出來的,是臺灣劇烈轉型中的蛻變過程。說是蛻變,但沒有說一定能夠成功化為蝴蝶,這樣的蛻變,為的是能夠在亞太快速整合的經濟體系當中存活、繁榮,不過如何走對方向,馬政府與臺灣可以說是如履薄冰。這項蛻變當中,除了在對外事務上要設法加入經濟整合,在內部的調整上,必須要改變國內產業結構,改善國內人才質量,前者即是ECFA問題,後者則是22K爭議,兩者實為一體兩面。

臺灣之所以能夠立足世界,主要原因之一是經濟亮眼的表現,而臺灣的經濟又高度依賴於對外貿易;放眼當今國際,在WTO談判屢次失敗之後,自由貿易協定(FTA)與其他類似協定便成為打破貿易壁壘,促進國際貿易的重要方式。臺灣處在如此的國際環境之中,無奈地卻一再錯過與周邊國家組成自由貿易區的機會。沒有任何懷疑,與中國這個主要貿易夥伴簽署貿易協定是絕對必要的,但是臺灣是否準備好了?從國內的爭論來看,臺灣無論在心理上跟物質條件上都還沒準備好展開各項可能的貿易協定談判。在心理上,人們對於中國的疑懼仍然相當的高,也憂心自由貿易可能帶來臺灣產業的加速外移;在物質上,臺灣這些年來產業升級僅流於空話,斬獲有限,一旦簽訂任何自由貿易協定,尚未升級完成的勞力密集產業便會流往勞力廉價的區域,影響不可謂不大。




如果有迫切簽訂的壓力,但實際上臺灣內部又還沒準備好,試圖為臺灣領航的馬政府便顯得進退維谷,對外推動ECFA,被吳揆稱為帶刺的玫瑰;對內則試圖鼓勵產業轉型,並且在經濟尚未復甦的狀況下,鼓勵社會新鮮人以較低的津貼補助前往企業實習,正如吳揆在某次訪談中表示,人才是臺灣最重要的資產。目前ECFA的談判看似平順,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內部,要處理產業轉型與人力質量提昇問題,否則人們在心理上對產業空洞化的憂慮便無法消除,臺灣面臨的問題將可能日益複雜。




臺灣十年來的教改失敗嚴重為人所詬病,要論缺點恐怕是罄竹難書,但廣設大學所導致的學歷貶值卻是今天大學生就業起薪年年下探的根本原因。高等教育作為一個提供社會人才的基本來源,過分迷信數量,卻製造出一大堆言過其實的「大學生」,這些人自許念了點書,便不願從事勞動工作,只想當白領上班族,導致許多需要學徒長年學習技藝的傳統產業等勞力工作來源缺乏。缺乏新血加入,便缺乏創新的可能,在自由貿易協定簽訂後,被擁有更廉價勞工的大陸企業取代自然是極有可能的。另一方面,聘請白領上班族的企業面臨過多的勞力供給,同時又要憂心人才的品質,新鮮人的平均薪水自然一再下探。臺灣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長期資源、人力配置失衡的結果。




近日立法院趕工通過產創條例,內容即是希望對產業的補助不再侷限於特定高科技產業,各個地方政府可以申請成立「園區」,主題未必是科技,可以是文化、創意、設計…等,然後再由中央給予補助。希望透過這樣資源平均的投注到各地方政府重視的產業中,可以讓臺灣產業轉型,但人才培育能否也同樣不再獨厚特定領域的大學教育,仍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本文刊登於美麗島電子報,2010/5/12,原文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