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在接受訪問時的完整論述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回應訪問者詢問是否會要求美國出兵協助台灣對抗中國,二是表示台灣會展現出自我防衛的意志,同時向美國購買足夠的軍備。這一方面凸顯出美國在東亞安全問題上面臨的問題,二方面則強調了臺灣防衛自我的意志。不過對於Never一詞的使用,個人認為太過強烈,是措詞的問題,所幸CNN所打出的說法是Won’t而非Never。
美國這幾年來在東亞的安全布局屢屢被要求進行調整,包含南韓、日本都出現要求美國撤離駐軍或者改變駐軍基地的聲浪,在這兩個國家內的反美聲浪也在醞釀中。相較於這兩個國家,臺灣算是始終堅定的盟友,花了大把鈔票購買越戰時期的軍備不說,在國際事務的立場上幾乎是隨美國起舞,而民間要說反美情緒,幾乎可以說是沒有。這樣的狀況對臺灣來說並不是正面的,特別是在民進黨政府執政時期,由於對抗中國政府的需要,因而對美國政府相當依賴,同時卻又常有讓美方意外的刺激言論發表,讓美國特別頭痛,臺灣那時像個長不大的小孩,明明事事依賴美國,卻又好勇鬥狠惹事端。臺灣必須體認到,自立的真正意義。
美國在南韓與日本面臨到的反彈,其實也不是根本性地要求美國退出東亞,而只是一種戰略的調整而已。非常明顯地,沒有美國的東亞,對東亞國家來說是失去了一個穩定秩序的重要力量,這不會是他們所想看到的。同樣的,臺灣也應該適度在安全防衛問題上表達立場。在兩岸關係逐漸緩和以後,維持防衛力量的腳步雖然不能停止,但我們的確對美國多了一些協商空間。就如同美國跟其他東亞國家的關係一樣,臺美雙方都很明白彼此互相需要,但並不代表臺灣完全接受美方的擺佈。就如同探戈的舞曲,重點在維持若即若離的親密距離,唯有點出臺灣與美國需求的不同,才能為雙方的夥伴關係達成互利的方案,而不是完全遷就美方的需要。臺灣在臺美關係中需要的,是美國提供足夠的防衛性武器,而非虛無飄渺且不知能否實現的防衛承諾。
根據美國的「臺灣關係法」,威脅臺海和平或者破壞情勢穩定的行動,都會為美國所「嚴重關切」,總統與國會將會採取「必要措施」。這些充滿模糊的辭彙給予了美國干預臺海可能爭端的權力,一方面防止共軍犯台,二方面避免鼓勵台獨,三方面可以避免美中對峙升高到核武層級,反而讓美國騎虎難下。也就是說,臺灣關係法是不需核武的嚇阻,但若提升到核武層級,這個法就破功了—很明白的道理,美國不會為了挽救台北而犧牲洛杉磯被核彈攻擊。馬總統的言論不但沒有削減掉美國介入臺海事務的可能,反而是向美方表達臺灣防衛自立的決心,同時希望美國放心,臺灣不會將美國拖入戰爭泥淖—但這必須建立在提供臺灣足夠軍備上。此發言可謂一箭雙雕,儘管在用字上有斟酌空間,不過相信美方有接收到馬總統想傳達的訊息。
本文刊登於美麗島電子報,2010/5/5,原文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