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民主作為臺灣的競爭力

近來立院諸公們再度為了陸生來臺的相關法案吵得不可開交,美其名是充分展現了生氣蓬勃的多元意見,實際上則為極度令人遺憾的負面教材,要是拿到對岸去,又成了一個華人不適合民主制度的證明 。各委員們口中討論著臺灣學生的競爭力,不論是認為陸生來臺有助於臺灣學生更加勤奮,抑或會造成臺灣表現較差的學生沒有學校可念等等;筆者認為在討論臺灣學生的競爭力,以及思考陸生來臺法案時,應該要正視臺灣學生在民主自由的氛圍下所獲得,一種無可取代的優勢。

「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處在臺灣這個華人的民主花園當中,臺灣的學生在思想跟行動上都較為開放。這種開放一方面來自於法治的法律制度,保障人們說話與思考的權利,同時也避免因不當或不實言論造成的損害;另一方面,則是人們對公眾事務具有責任感,使得大至國事,小至社區自治,都是一個眾人群策群力、集思廣益而來的結果。臺灣的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因而取得了與大陸學生明顯不同的特質。

08年冬天,筆者有幸代表台大政治系前往北京大學進行為期兩週的交流,除了與北大學生有了愉快的相處,也體驗了北大的校園生活。在我待的兩個禮拜間,感受到北大校園遠不及台大校園的活潑朝氣,學生們似乎總是在往課堂、食堂、圖書館的路上,校園活動多由校方主辦,少有學生自發組織。相較於台大總是有讓人目不暇給的社團活動,頻繁而活躍的學生組織,完全沒有校方介入干涉,從頭到尾由學生自行經營。在此風氣下,的確,學生也許無法像大陸同學那樣心無旁騖讀書,同學們至少需要思考「多少時間用來念書,多少時間用來經營社團或其他興趣」,因而在創意發想、領導能力、自我能力探索上,臺灣學生是具有優勢的。而營造出這種優勢的環境,在臺灣,就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大陸學校卻無法複製。

臺灣的教育並非沒有缺點,臺灣的學生也絕非在各方面勝過大陸學生,也因為如此,更加說明了開放大陸學生來臺留學的意義。這些年臺灣的大學致力於加強自身的國際化程度,具體的內容除了增加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發表的數量,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包含了在學學生的國際學生比例。且撇開大陸學生的身分定位問題不談,大陸學生對臺灣人來說終究是來自一個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生活態度跟經驗。透過不管大陸學生或者其他國際學生的正式入學,在臺灣的大學攻讀學位,除了增加這些學生對臺灣的認同與了解,也讓臺灣的學生能夠從比較中進一步加強自己。

自然發展的民主政治,並非政治領袖指導而來,多是從生活中開始,而生活實踐與學習最好的地方,就是大學校園。我們不需要把政治制度當做一個意識型態來爭吵,而是直接邀請大陸學生來體驗臺灣學生的生活,或許自由,但也意味著自我背負更大的責任。並不是說要轉變大陸的政治或社會,而是透過讓更多的大陸人了解臺灣的想法與生活,可以讓原本冷冰冰而抽象的政治對立變成理解與包容,而這正是民主作為生活方式的真諦,也是臺灣最具優勢的軟權力。

(本文刊登於2010/5/19,美麗島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