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美國與臺灣各自發生了一些政治方面的變化,而中國則是胡錦濤最後四年任期的開始,加以全球經濟上的衰退,使得不只是美中臺,世界各國間都吹起了互助合作的風潮。2010年今日,經濟的景氣也許尚未完全恢復,但政治景氣卻已變動了數個回合。美國與中國之間,金融風暴過後,中國這個第二大美國債券持有國發言權劇增,看似有些低聲下氣的美國,卻在2010年初再度因為谷歌事件、對臺軍售、會見達賴以及人民幣匯率的問題與中國摩擦日增。從美中關係來看,美國對中國可以說是經濟互賴未減,政治摩擦日增,像對怨偶,彼此互有抱怨,但卻又無法分開各活各的,彼此關係恐怕比「美中不足」還要糟些。
2008年以來,臺灣與中國的關係套句最流行的說法:春暖花開。花是開了,但未必就有好的結果,臺灣一方面內部爭議未有結果,經濟風暴與天災又衝擊了馬政府的威信,一個支持率無法突破40%的總統,即便沒有癱瘓,也應該稱為跛腳。整體來說,臺灣與中國關係也許短期看好,但長期還有太多變數。儘管在內部事務上缺乏好評,馬政府處理對外事務卻有完整的戰略設計,有計劃有體系地去改善臺灣的對外關係,特別是與美國、中國的關係。一方面兩岸關係和緩,使得美國不必再提心吊膽;另一方面馬政府恢復了與美國、中國的互信關係,在三方互動出現固定模式後,不必擔心來自臺灣脫軌或意外的言行,使得臺灣與美中兩國關係明顯拉近。
在最新一期美國期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一篇名為China’s Grand Strategy的文章中,作者為美中關係下了一個註解,同時也指出臺灣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認為臺灣對美國的重要性不低於日本、南韓與菲律賓,但這些盟友重要的原因並非地緣戰略意涵,而是地緣政治的意義。也就是說,今日的美國並不可能真的把臺灣當做「不會沉的航空母艦」用來封鎖中國,臺灣以及上述這些國家對美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們接受並且擁抱由美國在二戰後建立的這套國際體系,包含對「西方」政治價值與經濟發展模式的信任,而這種支持對霸權地位鬆動的美國而言非常重要。
臺灣對美國來說,重要性已經從十多年前的戰略封鎖,轉變為政治價值與經濟體系支持者。那麼臺灣在美中臺的三角關係中間所應該採取的策略便顯而易見。美國並不需要也不樂見臺灣帶頭以螳臂擋車之姿態挑戰中共,而是需要臺灣堅定支持一個民主而經濟開放、互惠的國際體系,包含把這個精神融入到兩岸關係之間。而臺灣所能獲得的好處,除了為自己帶來和平與繁榮外,也包含國際能見度的提升。近日美國一群眾院議員提案支持臺灣取得國際民航組織的觀察員身分,而前美國在台協會臺北辦事處長包道格,也建議美國邀請馬總統出席明年11月在檀香山舉辦的APEC高峰會。過去類似的提議也許曾有過,但不同的是,現在美中臺之間正在形成一種讓臺灣適度參與國際活動的方式,在各方可接受的狀況下,這些提案的成功,或許可以期待。
(本文2010/5/26刊登於美麗島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